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文化 > 文学艺术

吾心安处即故乡

来源:自创 作者:付云波 发布时间:2023-06-14 文字大小: |

千百年来,“心安即是归处”这句话,安抚了太多太多受伤的心,坚定了太多太多大大小小的人物,著名的、藉藉无名的,激励着人们,朝着内心的安宁靠近。

寓娘的心安 

公元1084年,46岁的苏轼在与王巩会宴时写下《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一词: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王定国是苏轼的好友,“侍人寓娘”是王定国的侍女歌妓柔奴。王定国因“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岭南那蛮荒之地,归来依然风流翩翩,与苏轼会宴,外带了柔奴来助酒。

柔奴,这个女人没有因为随王定国去了岭南那样荒凉僻远又阴湿的地方而灰头土脸,反而是更增加了一些内在的气质美,愈发地楚楚动人了。心安定下来了,也就不再为外在环境的恶劣而在意。心安即精神,心安即力量。

正是这种乐观与随遇而安的适应性,令艰苦岁月强加在一个女人头上的困苦不再成为障碍,进而变成一种经历而有所斩获。展现在容颜上,也就有了坚定和刚毅的神情,一如既往的从容和笃定气质。

彼时的苏轼与柔奴,交辉呼应,完成了一次精神的交汇。

苏轼的心安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也一直是苏轼的人生底色。在柔奴这里,苏轼再一次得到了确定,他的人生,格外豁达与从容。

苏轼自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他来说,颠沛流离的生活格外“眷顾”他,被贬成了家常便饭,可是,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他可以从从容容,只当远山远水地去旅行。无论到了哪一处,都有哪一处的风景;哪一处,都有哪一处的乐趣和欣赏、体验和所得。

不知道是世界感染了苏轼,还是苏轼感染了世界,或许,人生与世界,本来就是多次交集,相互感染的。苏轼也一次又一次地,拿自己最在行的诗文、才情和治世之才回馈这个世界。

人生终结时,苏轼说,他这一生,“没有遇到一个坏人”。他该是多爱这个世界,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这是一个历经波折,过尽沸腾人生的大家的豁达胸襟和情怀。他不愿意让那些带来不堪的人走进他的世界。

人世间有什么,能够敌得过一个内心安定的人呢?再多的困苦,再多的难,在他面前,大概都云淡风轻,不值一提。

才华与心性相浸润,才会产生旷世的影响,这就是苏轼。

王阳明的心安 

王阳明人生的最后一句话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的一生,从儒生到良将名臣,再到圣人,历史和后人给了他至高无上的评价。他本人,则是用一身的功绩与淡薄的姿态,无愧于这评价。无论身份如何转变,王阳明的心性,始终光明坦荡。对他来说,世事都易,心性不易。只有心所想简单,人才能够做到真正的通透与明了。

王阳明为将的战场上,没有一场败绩。因为洞察人性,也因为,他心有所安,无所畏惧。在政治生涯中,功名也好,利禄也罢,他都看得很淡。中国文人的最大理想,都是想做圣人,哪怕是做不到,许多人终其一生,也在朝着这个目标奋进。王阳明最终,从一个政治人物,走向了圣人之巅。

圣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整个世界的安然、未来,背负到自己身上,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世有言,百无一用是书生,真的吗?或许,他们只是不懂书生。王阳明,即使到了千年以后的现代,仍然为人们所称道。最终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归结到一处,就是心安。

你的心安在哪里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几经时空转换,即使在今天,也依然焕发着无尽的生命力,依然有着闪光的着力点儿,也依然承载着力量与魅力。

心安,绝不仅仅是对物质的一无所求。它只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伴着灵魂,一起行走和飞行,是不断地自我超越和进阶,是内心始终有着定力的前进。

对每个人来说,人生就是个体体验。世间百态,你只要找到一个自洽的情感与人生底色,自然就能够过得自洽与快乐,超脱与安宁。

吾心安处是吾乡的故事,是些延绵不断的好故事。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6-2021 博盈彩票大厅 - 博盈彩票可靠吗 - 江苏少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豫B1-20060044 豫ICP备12008426号

地址: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0371-87781116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202002883号